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技能——模型

发表时间:2015/01/08 00:00:00  浏览次数:310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这时,我们需要借助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比如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模拟细胞核和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就可以建立细胞的结构模型。借助于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细胞及其结构产生具体的、直接的感官感知,便于人们认识和掌握。
  1.小学科学中模型的含义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知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它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但能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一般说来,模型主要具有如下基本特点:①对实际认知对象的模仿和抽象;②组成体现认知对象系统中的主要因素:③反映认知对象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模型具有逼真性,简约性,条理性,当然模型也有局限性。
  模型是一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人们探索求知、获取知识的途径和程序。它体现了科学的理性精神。
  2.种类
  (1)物理模型(实物模型)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例如,细胞立体结构图,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桃花模型;人体消化系统(见教材)模型等。物理模型的意义在于可通过视觉了解实物的形象,在科学教育中有极大的效用。
  (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金字塔等。概念模型较为抽象。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概念模型。
  •建立模型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在小学科学生命世界部分的教学中,利用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实施呢?譬如,如何帮助小学生建构“生命周期”这一概念模型呢?
  (1)生命周期
  生物都有生命周期,但小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到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命周期,这时就需要运用建立模型的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周期”这一模型呢?在有的教材中,是这样呈现的:按照植物、昆虫、哺乳动物、人这样的顺序,逐渐建立。首先,在植物生长(2册)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初步了解到,一棵玉米的生长,需要经历种子萌发——长成幼苗——幼苗长大——植物开花——结出果实这样几个阶段;接着,在昆虫的生活(4册)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到生命周期这个词汇,知道蝴蝶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这就是蝴蝶的生命周期;螳螂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成虫(无蛹期)几个阶段,这就是螳螂的生命周期。在哺乳动物的繁殖与生长(4册)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再次认识到,狗的生命周期是胎儿——幼狗——小狗——大狗这样的过程,同时知道了动物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不同。最后,在人的生长发育(7册)这部分内容中,知道了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这样的过程。再次强化了对生命周期的认识。纵观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生命周期这一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学生在不同年级,学习不同内容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么,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模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初学阶段,(1)应尽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种植一棵植物(豆子、牵牛花、向日葵),使学生亲自观察到种子发芽、长出幼苗、幼苗长高等过程,可以用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获得宝贵的事实资料。还可以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经过技术处理的,真实的)。同样,让学生养蚕,也可以获得对蚕这种昆虫的生长过程的认识。(2)在对事实资料的认识基础上,教给学生可以用图示的方法把某种生物的生命周期突出出来,如4册P4-5,加深学生对蝴蝶、蚕、螳螂等昆虫的生长过程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的认识,获得对生命周期的正确理解。
  巩固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认识,结合一些事实资料,让学生尝试梳理出哺乳动物(猫、狗、兔)的生命周期,并用图示法表示出来。像胎儿——幼狗——小狗——大狗;胎儿——幼猫——小猫——大猫;胎儿——幼兔——小兔——大兔等。这时,教师还应补充一些其他哺乳动物的资料,如老虎、大象、熊猫等,让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他们的生命周期,在丰富知识,扩展视野、激发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生命周期的认识。
  发展阶段,学生通过初学、巩固阶段的学习,已经基本建立起生命周期的模型,这时结合自己以及家人的生长过程,归纳出人的生命周期(7册);再从生物体能够生长、繁殖这一特征的视角,综合对植物、昆虫、哺乳动物、人体等生命周期的认识,认识到生物都有生命周期这一规律,使头脑中生命周期的模型更立体,更丰满。
  值得注意的是,初学阶段与巩固阶段是不同的,巩固不是初学的简单重复。
  上面的例子中,初学阶段要让学生获得较为充分的事实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教师教给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某种生物的生命周期;在巩固时,则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图示法表示某些生物的生命周期,教师只是部分给予指导,比初学高出一个层次。发展阶段则是综合认识,发现规律:生物都有生命周期。可见,初学、巩固和发展三个阶段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
  总之,要有效进行一个模型建构,教师应该只是提供一定的指导,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模型建构。
  可以说,模型就是在学生原有认知与认知对象之间的一座桥梁,为了成功地搭建好这座桥梁,学生的思维参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建模的过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和推理,以思维的主动、深入的参与,达到科学概念的正确建构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科学的思维能力各有其特征,有彼此相关联。物质世界的基本形态是通过观察建立的。学生通过观察不仅能提高观察能力,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往往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是比较观察复杂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应用知识打下基础。分类是按照一种或几种逻辑将事物分类的过程。在分类时要运用描述和比较,确定能代表某些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为分类的依据。学生通过分类可以认清事物的属性,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学习推理可以指导我们正确进行思维,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用来检查和发现逻辑错误,辨别是非,有利于掌握各科知识。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被研究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方法称为模型方法。模型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说平。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观察、交流与表达、比较与分类、推理、模型等探究过程技能的发展,都要经历初学——巩固——应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科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已有水平,设计适合学生技能发展的活动,从直接的教;到部分地教、部分放手;再到只是给与必要提示、基本放手。教师的作用逐渐减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加强,从被动接受到逐步发挥主体作用。在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技能逐渐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想一想,写一写】
  1.举例说明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小学生建构某一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