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植物

发表时间:2015/01/08 00:00:00  浏览次数:281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简介
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本课的教学以学生已知的植物为研究基础,让学生通过分类活动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进一步构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
(2)相关背景知识
通过分析教材不难看出,本课教学内容以生命科学领域中植物分类学内容为背景知识。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层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和进化关系。在进行分类活动时,人们经常选择利用“二分法”来对植物进行多层级的分类。
2.小学课标中的位置
《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隶属于课标中“生命世界—多样的生物—常见的植物”部分,通过对大量植物特征的观察对多种多样的植物进行多层级的分类,同时初步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由于分类活动需要依托植物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为载体,因此本课也与课标中“生物的基本结构”、“生物的繁殖”、“生物的进化现象”等内容相关联。
3.在教材中的位置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还有“植物”、“植物的生长”以及“新的生命”三个单元。学生对大树小草、水葫芦、金鱼藻等植物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并以凤仙花为例通过栽培种植等一系列的活动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在对画的观察和解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花的基本结构,同时体会到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形态特征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些内容都将成为本课教学中的知识储备,为分类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从校园生物入手,从生物种类(物种)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校园生物的多样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下将视角从校园扩展到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通过分类活动进一步建立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体会分类是研究生物的进本方法之一。同时,分类方法还将在下一课“种类繁多的动物”中得到应用,帮助学生体会动物的多样性。纵观这四课,分别从不同领域研究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而在后面几课学生还将对同一物种不同生物个体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并最终体会多种多样生物的存在意义。
4.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1.科学知识方面
在与六年级学生的访谈中我发现:在三到五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近20种不同的植物,可以说对于生物的多样性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指认出狗尾草、水葫芦、杨树、松树、凤仙花等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但是当我进一步追问“这些植物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时却发现,对于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例如:有些学生认为狗尾草和水葫芦是不开花的等等。
此外,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以认识开花植物为主,对于藻类、苔藓类植物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准确指认;特别对于藻类植物,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所看到的紫菜等植物是它的叶。像铁线蕨这样典型的蕨类植物则几乎没有学生能够指认出来,可见学生对于不开花植物是知之甚少的。此外,教材中还出现了“荷花玉兰、小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等一些植物,同样是学生不太熟悉的,而这些情况都将对本节课的分类活动产生影响。
2.过程与技能方面
在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二级分类和多级分类两种。在与六年级学生的随机访谈中我了解到:
(1)当问到如何给常见的植物分类时,学生都能想到很多种分类标准。如:按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分类;按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分类;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分类等等。可以看出学生具有根据植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的基本能力,但几乎所有学生的分类方法都停留在根据某一个特征将事物分为平行的两组的二级分类水平。只有个别学生可以想到在一个分类标准下再进行一次分类。
(2)当对学生追问“你还能在现在分类的基础上再继续分类吗?”时我又了解到,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可以先将植物分为水生、陆生,再将陆生分为有花无花……”等,可以看出对于难度较高的多级分类,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较高水平的分类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近发展区”。
(3)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可以按照每种植物的科、属等信息来进行分类”,但是通过访谈我也了解到其实学生不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它们所在的科、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并不理解分类的方法及意义。
三、我的思考
1.改进植物样本,贴近生活经验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利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因此,学生对植物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其实是本节课所有分类活动的基础。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将一些学生不常见或者不太了解的植物替换成了学生以前学过的或比较了解的植物,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2.建立模拟网站,便于查阅信息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搜集信息能力,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是学生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在前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植物形态特征的了解有些并不准确,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建立模拟网站的方式辅助教学。当学生的原有经验不足以支持分类活动时教师适时的提供网络资源,便于学生查阅信息。在网站的内容设计上,既有对于每一种植物特征的详细介绍,又包含有多种植物不同特征的综合比较,学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分别进行查阅。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为本课提供了大量资料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3.利用生生互动,尝试多级分类
在前测中了解到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多级分类,这其实也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当学生在第一次分类完成后的汇报交流中发现这种耳目一新的多级分类时自然跃跃欲试,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利用课堂生成,促进生生互动,在合作小组之间不断的交流与研讨中突破多级分类这个教学难点。
4.进行归类活动,体会分类意义
在生命科学领域,分类活动不仅是整理信息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研究生物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的重要手段。分类单位越小,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也越近,也就是部分学生所说的的科、属、种的划分。在学生分类活动完成后,本课还设计了将常见的植物归类到自己分好的类别中这一活动,也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初步体会分类在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同时体会植物的多样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了解蕨类、苔藓和藻类等不开花植物。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重难点:能利用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给植物分类。
五、教学流程
(一)集中话题:指认常见植物
1.谈话:(播放课件)照片中的植物你都认识吗?分别是什么?
2.提问:植物种类繁多,如何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
出示大量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在指认植物名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分类的必要性,集中话题。
(二)搜集资料,进行初步分类
1.谈话:分类方法简单实用,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
生:(1)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2)根据繁殖方式;(3)根据是否开花;
2.讲解:花是植物形态特征中的一个器官,也就是说在形态特征这个主题下可以分为有花和无花两个类别。
3.演示记录方法:先写分类标准,再根据学生的判断属于这一标准的植物名称移动到相应的位置。
4.任务:通过网站资源查询分类过程中有疑问的植物。
5.任务:选择其他的植物器官将植物分类。
6.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演示等直观的方式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二分法”,同时在分类活动遇到困难时,适时地提供网站资源,为学生自主进行分类活动提供脚手架。
(三)体验多级分类
1.谈话:观察一下各组的分类方式,除了制定的标准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观察比较各组记录单:在一些分类标准下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新的标准再次进行分类。
3.任务:尝试在原有分类基础上在选择新的标准进行多级分类。
设计意图:
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促进生生互动,在合作小组之间不断的交流与研讨中突破多级分类这个教学难点。
(四)将更多的植物归类
1.任务:自然界中还有更多的植物,比如我们校园里的悬铃木,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将它们进行归类吗?
设计意图:
应用拓展,体会植物的多样性及分类的意义。
六、评价方法
科学探究
水平1
能利用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给植物进行多级分类。
水平2
能利用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给植物分类。
水平3
不能确定标准对植物分类。
科学知识
水平1
能够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在自己设计的分类标准中将植物进行归类。
水平2
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在自己设计的分类标准中将植物进行归类比较困难。
科学态度
水平1
积极主动思考,努力解决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水平2
在他人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分类活动当中。
水平3
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与同学交流困难。
附:学生研究——访谈内容
1.你认识照片中的植物吗?这些植物分别由哪些器官构成?
2.你可以试着给这植物分类吗?(根据学生回答追问)还能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继续分类吗?
观察、比较和分类是进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是常用到的科学技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