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生命力外,最基本的条件是有水、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水分是种子发芽所需的最基本条件。种子只有在吸收了大量水分后,才能将贮藏的养分转变成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水分还能使种皮变软,增加透气性,加速种子的吸水萌发。种子发芽离不开氧气,种子在贮藏期间,呼吸极为微弱,所需氧气较少,但当种子吸水萌发时,呼吸作用逐渐旺盛,所以对氧气的需要量急剧增加。种子发芽要求适宜的温度,不同种类的种子所需的最低、最高、最适宜的温度是不同的。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时对光的反应不同。大部分农作物种子(如玉米、禾谷类等种子)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这些种子发芽实验时用光照或黑暗均可。有一些好光性的种子如烟草种子,芹菜种子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发芽或促进发芽。还有一些嫌光性的种子,如黑草种有光照时会抑制发芽。这些种子发芽试验时应给黑暗处理。另外,有些种子发芽还需要打破休眠,如银杏。有些种子无休眠期,或者是休眠期很短,如水稻,遇上台风气候成熟的稻谷直接在稻穗上就能发芽。
2.种子发芽实验中,光照、温度、水分之间交叉影响,条件难以控制怎么办?
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像光照、温度、水分之间交叉影响这样,难以达成的条件,可以达成的尽量达到,无法达成的则以避免。这也包括有些学校没有实验材料时,我们只能这样做。如无法找到大黑蚁,又无法找到替代的材料,我们也只能这样做。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量的,千方百计的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3.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例子有哪些?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如:香蕉等热带雨林气候的植物叶子面积大,多数呈圆形、椭圆形或盾形,这是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可以增强水分的蒸发、减低叶面温度。松树一般生活在温带和寒带,它的叶子进化成针状是为了适应较干旱的环境,减少叶片的蒸腾。仙人掌等生活在热带沙漠中的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动物的侵害,叶子退化为刺,它的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其他例子如:
根——红树为了适应海边多水的环境,长出了气根,令根部接触到更多空气不被淹死,众多的根系的防止了海水的冲击。
茎——含羞草适应多雨环境,茎叶可卷曲,以防在暴雨或冰雹天气中受伤。
叶——落叶植物适应冬、秋季节,在秋季就脱光树叶,以防冬季过多的蒸腾作用。
花——有的植物的花非常艳丽,并有花蜜和香气,这是为了吸引昆虫传粉。
果——豆科植物中的大豆,为了适应无风等不利于传播种子的条件,大豆夹在成熟后干扁弯曲,能将夹中种子远远弹射出去,大豆也挺有弹性的。有利于其传播。
种子——蒲公英也是一例。蓖麻,苍耳、常见的苹果等都是例子。
水生植物——莲藕为了适应水下环境,它的根(藕)为孔状,以防水流的冲刷,须根很短,是适应水中水分充足的环境。不需要过多的水。
旱生植物——沙拐枣、骆驼刺等,长长的须根可长到沙漠底层几米的地方,而露出地面的却只是小小的一丛。
4.蚯蚓适宜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蚯蚓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湿润、富含有机物的疏松透气的土壤或基质,土表或基质表面必须有阳光直射,因为温度也是蚯蚓生长的关键因素。蚯蚓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
5.动物在适应环境的例子有那些?
动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往结往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如:
企鹅体形肥大,在南极低温环境下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脂肪积厚,在极夜缺少食物的情况下,能以此维系生命。天鹅在深水环境中演化出的喙和蹼能适应其游禽的生活,同时随环境气候的变化有迁徙的习性。青蛙是变温动物,随着气温的降低有冬眠的习性;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协调,有保护作用。大雁有鸟类共有的适应飞翔生活的结构,会随气候的变化而迁徙。狼能在夏季换成短毛装,冬季换成长毛装。
其他例子如:鸟类为适应空中飞翔生活长有羽毛,有气囊,较长的骨中空、单侧卵巢退化、大肠极短不储存粪便等有利减轻体重。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北极熊等都具有十分丰厚的被毛,起到良好的保持体温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抵御北极的严寒。有些动物身体的颜色与环境相似,可避免被敌害发现或捕食时不被猎物发现。变色龙等动物会改变身体的颜色以适应环境。枯叶蝶、竹节虫等形态与环境相近。毒蛇身体上有鲜艳的颜色,用来吓怕敌人。有些蛾翅膀上的图案似猛兽的眼睛用来吓怕敌人。
6.生命科学的实验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教学中如何安排活动,控制时间?
①将实验安排在课前或课后进行。
②对于长期的实验,建议各单元的之间穿插进行,实在无法完成的长期活动可以安排在暑假夏令营或暑假返校日活动时进行。
7.什么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为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为消费者。食物链书写时把生产者或被吃的物体放在前面,比如:草→蚜虫→瓢虫→鸟。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由能够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植物(生产者)开始,再经摄食它们的动物(消费者),辗转到更高层的消费者(肉食动物)。食物链中一般不包括分解者。食物链中各种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
8.生态系统、生态群落、种群怎样区别?
答: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一般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根据我们观察和研究的需要来确定,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稻田、一个鱼缸都可看成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三者关系: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种群内只有同种生物;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群落:由许多种群组成。
生态系统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大气、水、温度等。
9.制作生态瓶要注意哪些问题?
(1)生态瓶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繁多、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生态瓶中一般必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但各成分的数量要适当。
(2)严格来说生态瓶应该是密封的,瓶内的环境完全可以满足生物间有机物及无机物的补充循环,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目前还做不到内部的完全满足。在小学阶段,更是无法使生态瓶内部长时间保持生态平衡。因此在小学阶段做的生态瓶并不需要密封。
(3)提请学生注意尽量不要把手伸到生态瓶的水中去,因为手上往往带有脏物和细菌,会影响水中的生物。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为了减少水的蒸发,可以在生态瓶上盖上玻璃盖。
(4)将制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上时注意不要受阳光直射,防止水温升高导致动物死亡。
(5)做好生态瓶后,可以每隔几天组织孩子们根据观察记录进行讨论,对所观察到的变化的原因进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整个教学活动的持续时间至少两周以上,与教材设计的时间有冲突,我们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安排。
五上生物与环境疑难解答
上一篇:初中物理中的十个“不一定”
下一篇:初中物理常见的“10个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