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学教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发表时间:2015/01/05 00:00:00  浏览次数:2882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背景和目标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开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以便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或地球仪。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科书没有直接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而是通过交流活动“……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
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和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这个词汇含义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并知道这些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教科书之所以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主要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本单元一开始的学习就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亲切和有趣。教科书中的学生对话,如“内蒙古宽广的大草原”“吐鲁番是个盆地”“西藏高原有很多冰雪覆盖的山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是对学生交流内容的一种提示。也就是说在交流的时候,最主要的是介绍地形特点。
教科书通过表格的形式,希望把学生们介绍的地形地貌进行总结和归类,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地貌种类及特点的理解。
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这个活动,是从学生交流亲眼见过的地形,扩大到观察更大范围的地形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去过的或者知道的地方始终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收集信息,这是科学家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希望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颜色和符号标志,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陆地分成的几大板块,以及陆地上的主要地形地貌。关于看地形图,五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如何看地形图,以及祖国的地形特点已有一定的了解。
“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教科书上学生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谈话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地形地貌,还涉及到地球表面的过去状态,地形的变化、火山地震,地球表面的组成物质,以及生活着的动植物,等等。这些都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关。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地形的知识,一方面是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对这方面已有的认识、还想知道的问题,自然地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要让学生关注和收集各种地形地貌的事例,特别是收集火山和地震的事例,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的信息和资料。
课前,教师最好先了解一下学生都带来了什么样的照片,有没有反映典型的地形地貌,以便在交流时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说明问题的照片,让持有者上去介绍。希望介绍的学生能说出地形的类型,最好能描述其特点。就如教科书上学生的对话提示的,要说出是高山还是平原,河流还是盆地。在描述特点的时候能用到“很平坦、一望无边”“山峦起伏、崎岖不平”“四周是高山,中间很平坦”等词语。如果学生说得不准确,或者说不出来,教师可给予提示和帮助,或让其他学生补充。如果学生能具体说出海拔高度那是更好的。为此教师也应该课前尽量多地了解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比如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及实例。
2.在学生对地形地貌归类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比如,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3.“观察地形图”。观察之前,要让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学生也可能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已有初步的认识地形图的知识),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要先让学生阅读和了解。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等等。因为时间和学生水平的限制,本部分教学要求不能太高。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尽量去发现,发现得越多越好,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只要学生了解到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地球陆地也是由上述各种地形地貌组成,是崎岖不平的,我们国家的地形特点,平原主要集中在哪里,等等,就达到了基本要求。当然,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是值得鼓励的。
4.最后的讨论内容围绕和地球表面相关的信息进行。这部分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这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下一步的教学都是有意义的。最后可以根据学生谈话有意识地引导到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话题上。在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的活动时,可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